人口分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通过纬度、地势地形和气候反映出来。纬度过高或过低对人类生活都不相宜,高纬度地带的限制尤为严酷。寒冷、土壤冻结、光照不足使土地得不到开发,迄今人类定居的北界大致与一月平均气温 -20℃的等温线相合。地势高、起伏大也妨碍人类居住。
历史条件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一个因素。历史上人口长期增殖的结果,往往造成在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一般较多,例如旧大陆的人口密度比新大陆要高。
扩展资料:
中国人口分布除在水平方向上极不均衡外,在垂直方向上也呈现出平原区人口密集,由平原向周围的丘陵、高原和山地,随地势增高存在人口递减的规律。
由于历史的原因,至今中国的工业生产水平不高,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人口比重小,农业在全国人民的经济活动中仍然占据优势,这是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特征,也是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这种情况对中国人口分布的基本面貌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口分布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密集地区.然而,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动工具的更新,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支配作用逐步加强,人的动物学特性也逐步消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增多,社会性不断增强.人类的各种有目的的活动同样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所以,社会经济条件也必然影响人口的分布.1.自然条件自然地理环境是人口分布的自然基础,它为人类居住提供了空间场所.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因历史发展阶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作用程度.在古代,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很大,人口分布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很大,许多学者认为人类最可能的起源地是生存条件较好的东非、中亚草原地带、南亚以及中国西南地区,而不可能是气候酷寒和生存条件极度艰难的地区.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自然的束缚,人类的足迹可遍及地球上的7大洲.自然条件作用于人口分布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自然条件的直接影响;二是通过影响各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进而影响到人口分布的间接作用.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是通过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自然资源等各种因素实现的.(1)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气候的作用可用气温和降水两个指标来说明.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以及海拔过高的高原地区,不适宜人口大规模定居.那些地区温度低,不能种植农作物,而且容易患呼吸道疾病.热带地区虽然水热资源丰富,农作物种类多,一年可多熟,但那里气温高,农作物病虫害严重,传染病易于流行,所以热带雨林区的人口也不如温带多.干旱的沙漠地区雨水极稀,不宜耕种,人口很少,唯有河流两岸及沙漠绿洲是人口集中地区.一般说来,除大陆内部的干旱区以及高山区以外的温带地区,水热条件适于作物生长和人民生活,所以成为世界人口最稠密地区(表3-5).(2)海拔高度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就世界范围而言,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地区.据计算,世界人口的90%居住在海拔4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如印度恒河平原,欧洲中纬度地区,美国东北部的大湖区,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四川盆地.一般说来,海拔过高,气温和气压都偏低,容易引起高山反应;寒冷、风大的气候,贫瘠的土壤,有限的耕地,闭塞的交通条件,等等,使发展生产的条件远不及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因此,温带和寒带的山区和高原地区的人口密度都较平原地区为小.但是,热带地区例外.如拉丁美洲的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秘鲁等国,人口密集地区不是平原,而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盆地.这是由于山区和高原气温适中,不象平原地区过于湿热,排水不畅,而且又在疟蚊分布上限以上,少受疾病危害,有利于农业生产,成为热带地区人类重要居住地.我国南部热带地区的人口分布也符合上述特点.例如,在红河、澜沧江等江河沿岸,虽然地势低平,但因过于湿热,加上草木繁茂,害虫猖獗,尤其是疟疾对人类威胁极大,素称“瘴疠之乡”,故人口稀少,外来居民更难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相反,在海拔高度适中的高原和山区,温度和降水条件对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都较适宜,较少疟蚊分布,故人口较为稠密.此外,不同的地形部位对人口分布也有较大影响.一般说来,山间盆地、谷地、向阳坡、山麓地带等部位适宜居住和发展农业生产,人口相对集中.表3-5 1950年不同气候类型区的人口密度(人/km2)(4)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生产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所以江河湖海等水体性质、分布状况,以及水资源的保证程度常常成为限制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水体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人类提供水源,二是为人们提供方便的交通条件.地球上的人口稠密地区差不多都沿河沿海分布.因为人们接近这些水体既可以靠近水源,又可以获得便利的交通条件.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和黄河之所以能成为古代文明发祥地,也是得惠于河流给人类提供的有利条件.(5)土壤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条件之一.不同的土壤具有各不同的土壤肥力和适宜耕作的性能.所以,土壤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各类土壤的肥力和适宜耕作程度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来体现的.一般地,黑土、黑钙土、棕色森林土及冲积土为最适宜耕种的土壤,所以,温带地区及三角洲地带,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恒河、尼罗河以及湄公河三角洲,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区.盐碱土、沼泽土、灰化土、红壤等土类,较为贫瘠,人口就比较稀疏.(6)矿产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矿产资源的地位日益重要,采矿中心对人口具有强烈的吸引作用,有时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淘金热引起的大量移民.新大陆最初之所以能从欧洲吸引大量移民,殖民者争相开采黄金是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因开发资源而集中了大量人口的地区,也往往因资源枯竭使人口骤减.当然,由于开采技术的日趋现代化,目前也已出现大量开采矿产资源并未引起大批人口迁移及改变人口分布状况的现象.2.社会经济条件(1)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尽管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口的分布或多或少打上自然因素的烙印,但是,自然界只是为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提供了可能性,社会生产方式才是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决定性因素.自然条件对于人口分布的作用,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而变化的.比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主要靠采集和狩猎为生,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食动、植物的分布.在人类驯服了野生动植物,农业和畜牧业得到发展后,人类对自然的驾驭能力大大增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人类分布范围也随之扩大.如由于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灌溉水平的提高,原来认为不能发展农业的沙漠和干旱地区也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开始有人居住.在现代工业高度发展的今天,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和采掘业的从业人口日趋减少,城市制造业和各种服务行业日益兴旺,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人口愈加向城市集中,各国工商业中心往往也是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2)生产发展与布局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历史上,农业生产布局状况与人口分布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发达的农耕区往往既是古代文明发祥地,又是人口稠密地区.在农耕时代,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布局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密度的基本因素.农业生产发达的地区,单位面积土地上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较多,故人口稠密;相反,农耕技术落后的地区,人们利用土地的天然肥力粗放经营,产量较低,可供养的人口较少,故人口稀疏.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大战后,世界农业生产力发生急剧变革,发达国家的农业已实现了现代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所需农业劳动力大幅度减少.原先散布于农村各地的人口逐渐向城市和工矿地区集中.例如,美国农业劳动力仅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2—3%,但却生产了全国所需粮食的120%.生产布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常导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例如前苏联人口主要集中于欧洲部分、美国人口密集于东北部地区都是生产布局不平衡的表现.此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扩大了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并促使交通沿线的人口日益稠密.例如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使运河沿线兴起了一批繁华的港市,且成为全国人口稠密区.(3)其他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其他社会经济因素,诸如重大人口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变动、战争、灾荒、疫病、传统观念等,均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有时会产生巨大影响,短时间内便会改变人口分布状况.例如,二次大战期间,从欧洲东部迁往德国的人口就达600万人.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平衡生产力布局和支援内地及边疆建设,国家有计划地从东部沿海地区调动工人、退伍军人、技术人员等向内地和边疆迁移.
气候,中纬度地区气候温暖,很多大城市都集中在中纬度.地形,平原和平缓的高原适合人类居住和从事生产活动,人类多集中在此.河流,人类文明的起源,多源于江河附近.土壤,土壤肥沃的地方,农业较容易发展,聚落就容易形成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土壤、自然灾害等;
社会因素:经济、交通、文化、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