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容器内培育人体器官?

2025-05-03 12:46:5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人造心脏贾维克-7因技术故障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禁止后,批评这种技术的人曾经预言,这一挫折将最终结束人工器官的制造。

但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人造器官专家罗?兰格和约?瓦坎蒂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今后30年在这方面将有一个革命性的新发展,医学界将基本上放弃器官移植,改为自己制造需要的器官。细胞生物学的进展和可降解塑料的发展,今天已使制造人造组织成为可能。既然这种新型技术在几年后才可能使用,现阶段就必须开发一种过渡性技术,弥补人所捐献器官的不足。开发替代器官或组织的许多大同小异的方法,都是以处理可生物降解的塑料为基础。利用现代的制图软件技术对这些塑料作适当加工,使其在外形上与血管、神经、肌肉和皮肤等组织完全相同。然后这些塑料被“注射”入人体组织的细胞。几个星期内,这些细胞按照它们自己的遗传信息繁殖。

与此同时,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框架渐渐化解,并由新生的人体组织代替。最后,用这种方式可以在装满营养液的大容器中培植整个肢体,如胳臂或者腿。一旦预定作移植用的身体某部分生长完成,外科医生的任务就很简单,只需把它们同人体的对应部位相连接即可。此时塑料框架已经降解无遗,而新生长的肌体在功能和外观上同原有组织基本相同。

回答2:

韩国生命工程研究院8月9日表示,研究院的干细胞研究中心在全球率先研发出了“人体小肠类器官体外成熟培养技术”。类器官是一种类似人体小肠、大肠等肠道脏器器官的细胞培养物,“体外培养”是指在人体之外利用试管完成了细胞组织分化培养。在新药开发和其他研究过程中,需要利用类人体器官了解确切的药物反应。但是此前一直未能攻克这一技术。研究团队这次实验使用了人体带有全能分化(全能分化:可分化成任何人体细胞)性质的干细胞。这并非人类第一次使用全能分化干细胞培养小肠类器官,在此前的2011年,美国辛辛那提医院曾首次培养出干细胞类器官,但最终没有培养出成熟的小肠组织,属于一种不成熟的形态。

韩国生命工程学研究团队使用三维分化技术培养出的类器官几乎拥有与人体小肠完全一样的细胞结构和组织。生命工程研究院表示,研究团队使用体外成熟技术,成功在世界上率先利用人体全能分化干细胞研究出类器官,证明了相关技术的实际有用性,具有较大意义。

干细胞研究中心的孙美英(音)博士说“培养出的类器官与人体器官组织非常类似,可以更准确的测试人体的反应情况”。孙博士说“用来取代人体器官的类器官还需要生成血管、神经等组织,需要进行更多研究。预计可以在十年后实现用来取代人体器官的类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