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动作的灵敏性通常是以保护范围来衡量,保护范围越大,说明动作越灵敏。一般认为最小保护范围不少于被保护线路全长的15%,装设不带时限的电流速断保护才有意义。
最大保护范围大于被保护线路全长的50%时,保护效果良好。反时限,即保护装置的动作时间与反应到继电器中的短路电流大小成反比关系,短路电流越大,动作时间越短,反时限特性也称反比延时特性。
扩展资料:
带时限的过电流保护,按其动作时间特性分为定时限过电流保护和反时限过电流保护两种。定时限,即保护装置的动作时间是固定的,与短路电流的大小无关;
当一次电路发生相间短路时,电流继电器KA1、KA2至少有一个瞬间动作,闭合其动合触点,使时间继电器KT动作。KT经过整定的时限后,其延时触点闭合,使串联的信号继电器(电流型)KS和中间继电器KM动作。
KS动作,使信号指示牌掉下,接通信号回路,给出灯光和音响信号;KM动作,其触点连通断路器的跳闸线圈YR的回路,使断路器QF跳闸,切除短路故障。断路器跳闸时,辅助触点QF1-2随之断开跳闸回路,以减轻中间继电器KM触点的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定时限过电流保护
常规的速断电流是过电流的6~8倍,带时限的过电流是额定电流是1.5~2.5倍,当下一级的动作电流达到上一级的动作要求时会出现越级跳闸事件造成大面积的停电事故。因此需要采用级间配合。速断是0秒动作,其动作值是按照自身那躲过冲击值为主要参数。可以不考虑级间配合。
因为一个是调节 而另一个是“速断”调节当然就是慢慢调 而速断就是快速切断
因为速断保护的范围没有重合区
一、关于不带时限的电流速断保护(相当于I段保护)的灵敏度校验,本人注意到了两中不同的说法:
1. 其动作的灵敏性通常是以保护范围来衡量,保护范围越大,说明动作越灵敏。一般认为最小保护范围不少于被保护线路全长的15%,装设不带时限的电流速断保护才有意义,最大保护范围大于被保护线路全长的50%时,保护效果良好 - 某继电保护教材语;
2. 保护装置的灵敏度是按照系统在最小运行方式下被保护线路始端发生两相短路的短路电流值来校验 - 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 第二版/第三版
以上两本书都是电力出版社出版的。
请各位说说以上两种不同的方法的异同,还是从不同的方面说明同一个问题?
二、关于带时限的的电路速断保护(常作为第II段保护)的灵敏度校验问题,也存在两种不同的说法:
1. 按照最小运行方式下被保护线路末断发生两相短路时的短路电流值来校验,当灵敏度不满足要求时,可降低其动作电流,即按躲过相邻下一级线路的带时限的电流速断保护的动作电流来整定。 - 来源同上“一.1”。
2. 保护装置的灵敏度计算公式同不带时限的电流速断保护的灵敏度计算公式相同,即都是按照最小运行方式下被保护线路始端发生两相短路的短路电流值来校验 - 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 第二版/第三版
注:第三版和第二版的随后的计算例子也是按照线路始断两相短路电流来校验的。
同一种保护(即带时限的的电路速断保护)其灵敏度校验用的短路电流在不同的书籍当中为何不一样?一个为线路始端,一个为线路末端。以本人的理解,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 第二版/第三版的说法是错误的,第1种说法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