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准考证上没照片,考官是如何识别考生身份的?

2025-03-31 18:45:5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在古代,科举考试可是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跟你的仕途,功名是直接挂钩的,所以作弊的现象也是特别严重,但是为了保证考试的公正性,古人也出台了一系列的防作弊措施,其中清朝的考试制度可以说是最完善的。那么很多人有疑问,古代准考证没有照片,考官如何识别考生身份呢?



古人也有类似准考证的“票卷”,考生入场时,凭票入场,这样就很容易产生一些“枪手”,那么清朝时期为了防止“枪手”事件,他们施行“点名识认”的制度。所谓“点名识任”就是点名进场,这是考生入场必须要经过的一个关卡,古代的考场叫做“贡院”,他们在贡院外设立一道“龙门”,监考官点名,一个个识任完之后再进入开场,如果考官不认识考生,那么考生就要拿出“识认官印结”,“识认官印结 ”上面有官印,可以证明考生的真实性,防止冒名顶替的现象。



这个官印结也相当于是担保书,一旦出了事,那么担保人也要跟着一起倒霉,“识认官”就是这个担保人,当念到考生的名字时,他就要出来辨认。这个方式就是古时候的“人脸识别术”,识认官辨认无误之后,签字了才能方行。万一识认官有事没有到达现场的,那么考生也是不得入内,还要将他的考卷扣除,识认官也要被一并查处。



所以说古代的考场制度一点也不输于我们现在的考场制度,在古代,不止是考生要这么严查,其他进入考场的人也都要进行严查,都要出示“印结”或者是“腰牌”。

回答2:

古代的科举考试要求三个人互相指认担保才能进入考场,一个人有问题三个人都不能参加科举,所以考生很少会有作假的

回答3:

虽然古代没有身份证,没有照片,但是这些参加考试的学子们他们却有各州学各县学给他们开具的证明。

回答4:

首先参加乡试的考生需要村里开身份证明,每一次考试都留有档案,每次考试都要带着。

回答5:

古代准考证上没照片,去参加考试的学生就要“识认官印结”的行政文书,上面盖有官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