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道家的学说,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所谓无为,并不是指什么也不做,其实指的是不做改变外物自然形态的事。
正所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无为而为,乃是正道。若有所为,强迫外物改变,就会收到相反的效果。
当然这种理论只能在理想社会世界。现时的世界,早已经被“为”的千疮百孔。从环保方面举例:人类想要生存,就必须依照道法自然的准则,去归还地球绿色;想还地球绿色,便只能有所为。再不能像远古时代那样,无为而无不为了。
《病梅馆记》、《种树郭橐驼传》,虽然都是儒者的作品,但也都隐隐约约地有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思想。
扩展资料: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
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常无为而不无为
出 处:道德经
作 者:老子
朝 代:春秋战国时期
译文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注释
1、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万物恃道而生,万物之所为即道之所为,故道虽无形,却可有为。
2、守之:即守道。之,指道。
3、自化:自我化育、自生自长。
4、欲:指贪欲。
5、无名之朴:“无名”指“道”。“朴”形容“道”的真朴。
6、不欲:一本作“无欲”。
7、自定:一本作“自正”。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指顺其自然,不妄为。“无不为”是说没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的。万物恃道而生,万物之所为即道之所为,故道虽无形,却可有为。
道常无为而不无为
出 处:道德经
作 者:老子
朝 代:春秋战国时期
译文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
无为才能无不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不妄为,不乱为,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这句话改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哲学的基本命题,无为是方法,无不为是结果。
无为: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
无不为: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
这应该是道家的思想,老子李耳提出的清净无为思想。大致是说修行达到一定的高度就看所有的都是虚幻的,就像现代人说的“神马都是浮云”。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都不做,顺天应时。无为而无不为,大致可以理解只要达到玄同的高度,什么都不做就是什么都做了,因为做与不做都是虚幻的。这一点和佛家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