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渊源深厚悠久
中国古代戏曲,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融乐舞、百戏、说唱、杂技以及民间社火等多种优戏技艺演化而成。如果从萌芽算起,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歌舞和巫舞,历经周秦的古优、汉代的俳优、百戏、唐代的歌舞戏、参军戏等表演形式,通过宋杂剧、金院本和南戏的演化,至元代,终于形成了集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成熟戏曲形式——元杂剧。这一创作演出的辉煌繁盛局面,成为我国戏曲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我国古代戏剧从萌芽、演变,直至逐渐成熟,一直与山西的文明发展生息与共,休戚相关。唐代的“歌舞戏”、“参军戏”,曾流行于山西南部的平阳;北宋的滑稽戏、歌舞戏、百戏技艺、傀儡戏、皮影戏等,更是在山西民间广为流传。当时,山西晋城曾出过一位识文断字的说唱艺人孔三传,常在京城汴梁的瓦舍中献艺,名噪一时。由他首创的“诸宫调”说唱艺术,成为元代杂剧的直接起源。
现存的两部“诸宫调”巨著,一是《刘知远诸宫调》,写的是山西人在山西的故事,虽然已不知何人所作,但刘知远是山西孝义人,所以此作品成于山西当不会有误。另一本《西厢记诸宫调》,作者是金代山西侯马人董解元,写的是发生在山西永济普救寺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跌宕有致,丝丝入扣,用14种宫调,190套曲子,5万余言,以上乘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为王实甫创作《西厢记》提供了蓝本。《西厢记》后来成为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剧目,董解元的艺术创造无疑起了奠基作用。这些,都促成了元代杂剧的加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