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草芬芳自怜 是贤者象征
小草始终为善良的人们尊重和颂扬,被诗人用来比喻“君子之美德”,寄托悠远的情怀。《楚辞·九章·思美人》云:“惜吾不及古人兮,吾谁与玩此芳草。”就是以之比有德君子。一生孤芳自赏与洁身自爱的屈原在诗中曾提到香草达48次之多,他以香草自喻,并把自然香草与人品美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诗中他用采集、种植、佩饰等词抒发对香草的倾心,他“朝搴吡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他不仅以香草自喻,而且以香草喻人:“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他为自己的出身骄傲,重视自己的内美,在修身、治国、辅佐君王的道路上,他以自己的独特气质撒满了绚丽、浪漫、芳香的花草。屈原笔下的香草是其理想与追求不能实现以及自己被迫离开政治舞台,潦倒僻壤,不能一展抱负的宣泄和寄托。他在诗中反复咏唱香草,成为咏唱香草的歌手。读屈子之诗,穿越时空的遂道,两千年前的香草的气息依旧扑面而来,一缕缕,一丝丝,浓而不腻,芳而不烈。
面对着脆弱而短暂的生命,诗人们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才会让生命有意义?“隐逸之宗”陶渊明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孟浩然有“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丘为有“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他们的诗歌告诉了我们答案,诗人笔下的芳草意象,更多情况下,又是作为个人人生选择上的一个象征。当文人的用世之心受到严重挫伤时,他们往往投身田园,怡情山水,在大自然中感受自己本性中最真实的东西,求得一种慰藉和解脱。他们慧眼独具,从小草的春绿秋黄、枯荣自在中还悟出了其不为名利所累、点缀春色而又无所企求的潇洒超逸。如高适的“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歌对秋草”、陆游的“断香漠漠便支枕,芳草离离悔倚阑”的诗句,使芳草有了超凡脱俗的圣洁光彩,表现出诗人的高洁的志向和完美的人格。
山水田园是绿色弥漫的,游憩于草木森森的山中,心境平和宁静、闲淡疏豁,于是萋萋芳草又成了隐士的一个象征,成了他们在污浊现实中维护美好德行、寄托高蹈情怀的一种象征。“诗佛”王维有:“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香草为君子,名花是长卿”,“青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诗的前二句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而对深树上鸣声诱人的黄莺儿却表示无意。幽草安贫守节,黄鹂居高媚时。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无所作为,恰同水急舟横。诗中表露出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