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谈是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交谈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今后双方关系的发展。因此,我们在交谈中要掌握应有的分寸。
说话是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不仅借助言词,也需要借助神态表情。当你向别人表示祝贺时,表情就该是真挚的;当你向别人表示慰问时,表情就该是关注的;与人交谈时,神态就该是专心的。这样对方才对你说的话有表里一致的印象,也会感到你对他的尊重。
相反的,你与人谈话时,东张西望,眼光到处乱扫,面无表情,旁若无人,对方一定会认为你是在敷衍他。如果在整个谈话中,只是偶尔地注视对方,这也是不适宜的。这种态度和表情,不但使人感到尴尬,而且会令人对你的话产生怀疑。谈话时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精力要集中,不能做一些不必要的小动作。如玩弄指甲、摆弄衣角、搔痒痒、抓头皮等,使自己显得猥琐。谈话中打哈欠、伸懒腰、不等人说完话,视线和注意力就转向他方,都是不礼貌的。不过要注意的是,注视对方要避免目光与目光直接接触。像猫头鹰似地目光盯住不放,会造成对方内心的不安,即使本意不想真正地注视他,但他不明白这一点,反而会误解自己外表有什么瑕疵。特别对于刚认识的异性朋友,被目击者会产生更大的误会。
交谈中不要用手指着别人讲话,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在与众人交谈时要注意先打招呼,同他们之中某一人交谈时,要照顾好其他,要不时抽出时间来与别人也说上几句,千万不要冷落其他人,如果需要个别交谈,要向其他人说明后再走开,不要不辞而别。别人在个别交谈时,不要往前凑,也不要伸头去听。如别人想要与你交谈,你又有急事须走开时,应向对方说清,约定时间再谈。
说话时一定要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过近,难免有点拘束、别扭、不好意思;过远,失去了相互间应有的感情交流而显得陌生。那么最佳距离应该是多少呢?这要依据说话的场合和对象而定。从卫生的角度考虑,一般交谈的最佳距离为1.2米。这样有益于健康,亦避免了一方有口臭时引起的尴尬。
在比较正规的社交场合,在与年长者、女性和初次打交道的人说话时,都需要正确使用敬辞、谦辞、婉辞和雅语。比如,你与客人们一起就餐,想离开饭桌去做其他事。你如果说:“我吃饱了,先去干点自己的事,你们慢慢吃着。”尽管你的意思是表达清楚了,但显得过于随便,不够文雅。你可以这样说:“我已吃好了,很抱歉,我还有事先离开一下,请大家慢慢吃。”【问题】怎样话要说得恰到好处?
在沟通活动中,如果你想在很短的时间内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向对方说明如此做了以后他们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利益时,你应该别在枝节处多加任何描述。只要率直地说出你的主张就行了。
这种作法跟报纸的报导刚好相反。报纸的消息报导都是先写出大标题,再做细节报导,而你则是先动之以情再提出“要点”,并怂恿对方采取行动。以下是三个必须具备的原则。
第一、具体而简短的叙述要点。告诉对方你希望他们做一些什么事情时,必需是简单扼要的叙述,因为对方只会做他们明白理解的事情。当他们既然有心依照你的话采取行动时,那么你就得简单扼要的把你的意思表达出来。
譬如你在替慈善机关募款时,不宜太直截了当的对别人说:“请大家帮助孤儿院这些可怜又无依无靠的孩子。”而最好说:“我们在这个星期天上午计划带三十名可爱的孩子去野餐,可否请大家在参加的名单上面签名以资赞助。”言谈之间有模糊的“精神”层次的诉求,必须要有明显的实际行动。
譬如说“大家也该恪尽孝道”的说法,就过于抽象或模糊,不如说:“请大家在这个星期天专程去拜访父母。”
第二、使对方容易展开行动。不管是哪一种问题,你的目的不外是把问题的要点以及要求对方的行动,简单扼要的表现出来,以便让对方容易理解,也容易展开行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最妥善的方法乃是把你的要求具体地说出来。
如果你在向别人说明记住别人名字的重要性时,最好不要说:“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如何才能增加对人名的记忆力。”而应该说:“下次你碰到一个新朋友时,不妨在五分钟内重复念他的名字五次,这样你一定……”
具体地提示要点的人,要比其他人更易和别人沟通,也更容易使对方感动。“请你在病房桌上的探病卡上面签名。”比起突然的对朋友说:“写一封信去安慰住院的×××”更有效果。
到底以肯定的方式叙述要点好呢?或者以否定的方式叙述要点比较妥当?关于这一点见仁见智,但必需站在对方的立场决定。
否定的叙述方式,并不一定会削弱效果。有时,把这种否定式的叙述以巧妙的手法大略说明,反而此肯定的叙述法更具有说服力。
第三、信心十足地说出要点。所谓的“要点”,乃是你的最终目的,所以,非得信心十足地说出来不可。这有如报纸的标题使用醒目的字体表现一般,对于听众的行动要求,也必须以活泼的语调,率直的强调出来。对于你真挚的陈述,对方一定会感动,所以绝对不能畏缩怯场。
我相信,做到了以上三点,问题的解决便是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