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屏由两块玻璃板构成,厚约1毫米,中间是厚约5微米(1/1000毫米)的水晶液滴,被均匀间隔隔开,包含在细小的单元格结构中,每三个单元格构成屏幕上的一个像素。在放大镜下呈现方格状,一个像素即为一个光点。每个光点都有独立的晶体管来控制其电流的强弱,如果该点的晶体管坏掉,就会造成该光点永远点亮或不亮,统称为“坏点”
坏点是指液晶屏显示黑白两色和红、黄、蓝三原色下所显示的子像素点,每个点是指一个子像素。液晶屏最怕的就是坏点。一旦出现坏点,则不管显示屏所显示出来的图像如何,显示屏上的某一点永远是显示同一种颜色。这种“坏点”是无法维修的,只有更换整个显示屏才能解决问题。坏点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其中暗坏点是无论屏幕显示内容如何变化也无法显示内容的"黑点",而最令人讨厌的则是那种只要开机后就一直存在的亮点。到目前为止,液晶技术发展到现在,仍然无法从根本上克服这一缺陷。
液晶显示器简称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采用一种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物质,具有规则性分子排列的有机化合物,加热呈现透明状的液体状态,冷却后出现结晶颗粒的混浊固体状态的物质。
用于液晶显示器的液晶分子结构排列类似细火柴棒,被称为Nematic液晶,采用此类液晶制造的液晶显示器也就称为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而液晶电视是在两张玻璃之间的液晶内,加入电压,通过分子排列变化及曲折变化 再现画面,屏幕通过电子群的冲撞,制造画面并通过外部光线的透视反射来形成画面。
世界上第一台液晶显示设备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日本夏普制造,被称之为TN-LCD(扭曲向列)液晶显示器。
20世纪80年代,STN-LCD(超扭曲向列)液晶显示器出现,同时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技术被研发出来,但液晶技术仍未成熟,难以普及。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掌握了STN-LCD及TFT-LCD生产技术,LCD工业开始高速发展。
海信彩电所有机型采用的都是A 屏。用的是海信自产的液晶面板,清晰度不错。
这个是海信自己研发的屏幕哦 还有A+以上的屏幕 你可以看一看 那种看起来比较好
海信的产品都是自主研发的,很好呢,画质很清晰
您好 不同电视型号使用的面板可能会有所区别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