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传媒很发达,所以我们感觉有很多地震。
但事实上:地震很多,但是大地震很少。
根据现在的仪器记录,全球每年大概有 500 万次地震发生。微小地震、小地震,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只是我们大家都看不见、摸不着,就像我们人打个喷嚏、患个小感冒,但真正对我们影响很大的“重病”,是大地震。
幸运的是,中国的大地震很少。
一般的地震有 6 级、8 度两个概念,这两个标准以下的地震,可能会有些摇摇晃晃、有点感觉,但是不会有大的破坏。
6 级,指的是震级。一次地震的能量释放只有一个值,叫震级。
8 度,指的是烈度。同一个地震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地点造成了相应的破坏,叫烈度。
随之而来的,有很多地震谣言,真真假假的消息不准确。实际上,我个人不愿意称其“谣言”,更愿叫做“流言满天飞”。
我 30 多年前到地震局工作。这些年,不停有亲戚、朋友、同学、同事,还有很多社会上不同专业的人士,给我打电话、发信息、发邮件,说哪个地方刮风下雨了,哪个地方有地震云,预报哪个地方会有地震等等……类似的流言很多,鸡鸣狗跳,好像确有其事。不敢说每天,但我每周都会收到这样的信息。
今年 4 月 8 号,我在维也纳参加一个国际会议。刚到的那晚,就有一位国外的、行业里的专家给我发了条微信,说,“申博士,我有非常紧急的信息告诉你:我预计 4 月中旬,中国的云南、四川会发生七级以上地震。”
事实情况是,到了他说的那个时候,除了北京有 2 个小地震,还有台湾有个五级地震之外,云南、四川非常平静。
面对这样一些信息和谣言,我的观点是:认真研究,冷静对待。
所谓“冷静对待”,是因为地震预报确实还没有过关,我们地震科技工作者,有时觉得对不起大家。但是现在科技实力就是这样,全世界也一样的。我们要继续努力,避免“狼来了”和“烽火戏诸侯”问题重演。
但另一方面,谣言有不同的传播版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谈到了这些问题,恰恰成为我科学研究的标杆;是参照,也是鞭策。
这是想跟大家说的第一个问题。
实际上,“地震研究”是一个老话题了。
人类最早的地震记录,在公元前 1831 年,“泰山震”;紧接着在公元前 1809 年,“伊洛竭”(“伊”、“洛”即洛阳的洛河和伊河)。国外的地震记录,最早是公元前 340 年,亚里士多德报告了地震现象。发明候风地动仪的张衡,是在公元 132 年开始进行地震的记录。
现代地震学诞生于 1906 年。当时美国加州发生了 8.3 级的地震,影响非常巨大,当时提出了“里德弹性回跳说”。紧接着,浙江新闻在线(www.dmzjs.com),上世纪 60 年代提出了“板块构造”。现代地震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形成。而中国的现代地震学,从 1966 年邢台地震开始,到现在也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
几十年来,全世界包括中国的地震科技水平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在一些科学理论认识方面(包括现在的应急救援、防灾减灾),人们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地震预报到底能不能预报,还没有人能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