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
“菩提”, 翻译为“觉”,这里是指“无上菩提”:成就无上佛果的“觉”, 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 全称“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上正等正觉心),即是成佛的心;
“发菩提心”,就是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扩展资料
菩提心的由来
在佛法的修学中,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菩提心,诸佛菩萨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来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门的修学都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一切法门所讲的正见都是为菩提心服务。只有发起大菩提心,
佛法的正见才会有着落处。离开菩提心,佛法的修学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不论哪一部经典都立足于菩提心,而每一位菩萨的修行都是以发菩提心为开始,
不同的只在于愿力的体现。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诸大愿等等,诸佛菩萨的愿力都是菩提心的体现。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菩提心(佛教用语)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佛法中常说的真心。其实真心的异名很多,比如:心、佛、佛性、真如、自性、涅磐本际、诸法实相等,它们都是指一事物,就是一切心识的本体。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常常说菩萨心就是菩提心,另外还有不觉悟的心,称之为妄心,无论是菩提心还是妄心,它们的本体都是这个真心。一切法都是由真心流注法种而产生出来的,但真心产生万物是随缘所生,并不是由真心作主,从这个角度讲,真心不能称为万物的主宰者。
真心只有一个,一切有情众生和佛都是共用这个真心,平等拥有此真心。只是由于人们的末那识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不同,人与人才有不同的区别。其实真心就是佛的异名,是佛发现了这个真心,并且无障碍地运用这个真心,所以佛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真心就是佛性,所以才说: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
菩提心是觉悟的心,但觉悟有不同层次,比如阿罗汉与辟支佛是小乘,只求自身的解脱,菩萨也是觉悟者,但他们要普度众生,而且菩萨修行还分为52阶位,觉悟也是不同的,只有到了佛才叫彻底觉悟,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菩提心修行到最后,就是安住于真如理境,即真心之中。此时菩提心只是真心的服务员而已,它随时随地地将真心中的智慧拿出来给人看。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