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如何推进精细化管理

2024-11-15 00:48:3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一个管理者都要到位、尽职。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到位,工作要日清日结,每天都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处理等等。”

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我们认为,任何一所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针对自己的办学实际,针对自己的生源特点,研究自己的管理方法,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管理。为了实施精细化管理,我们学校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明确各自责任
原国家足球队主教练米卢的帽子上有一行字,写的是“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先利用各种方式对学校教职工进行观念培训,要求大家“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工夫”,反思自己以往的工作,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形成精细化管理的舆论氛围。然后,我们通过召开学校事务扩大会议,在讨论的基础上,出台了《西宅小学管理规定》,用这把尺子来加强对教职员工的管理。在规定中,实行“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任务谁负责”、“谁分管谁负责”的的岗位责任制。除此之外,大到教育教学行为,小到教师的言行举止,也都给以明确的规定。我们认为,只有严以律“师”,才能严以律“生”,只有老师紧起来,老师才能把这种“紧”传递给学生,学生才能紧起来。
2、重视过程管理
曾有一著名学者如是说,学习如登山。登山的路径选择,一般有三种。第一种,山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路多的是,自己选择一条上去即成。其乐趣既在于“无限风光在险峰”,又有许许多多个体化的体验和过程性的享受。第二种,是选最好走的路,大家一窝蜂地挤在“预设”的水泥石板路上,这样登山,尚有过程,但个体化的体验少了。第三种,是省事省时省力,坐缆车“呼啦啦”直奔主要景点而去。这样“登山”,不仅没有个体化的体验,连过程性也被省略了。
其实,学校管理也如同登山一样,老是走第三条路,只重视结果肯定是不行的。走第二条路,缺少“过程”中的个性化体验,这样的管理既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也不利于管理者个性的张扬。结果是重要的,过程也十分重要,我们应尽可能走第一条路,在“过程管理”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在“过程管理中”享受结果的快乐。新课程改革不是提出了“三维”目标吗?其中,“过程与方法”首次作为一个教育目标提出,这意味着教育将普遍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我们的管理也要跟上这一转变,必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行动(如听课、笔记、作业、提问等),关注学生的每一天,甚至每一节课,构建学生的成长记录。
3、坚持制度管理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履行岗位职责,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是学校多年来的重要工作方法和管理经验。完善教师督导、综合管理制度,突出反馈环节;强化中层目标管理,建立年度中层述职和群众考评制;完善考核、职称晋升等制度,努力构建优质高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完善每年一次的财务内审制度和行风监督制度;加强行风建设,严格收费管理,管好用好有限经费;完善公物财产的保管赔偿制度,制定各专用教室的使用细则;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建立教师定期体检制度。
4、加强监督力量
我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制度建立以后,推行制度的过程,就是对教职工的行为进行外部约束、限制的过程。这种外部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学校领导层的意志。但进行单纯的外部约束,只能束缚师生创新的积极性,使师生成为丧失个性的一个消极的结果——为执行制度而执行制度。我们认为,应该逐步把制度文本转化为学校组织成员共同的文化,让师生员工从依赖规章守则转变为能够习惯地、自觉地遵守制度。为此,我们学校设置了一个“监督组”,监督组直接对校长负责,担负起全面检查、监督的权利,发挥对学校管理的监控作用。采用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对责任人通报检查结果。学校的各项检查做到标准明确,检查结果在校园公告栏上及时公布,以增强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