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为什么会有吃饺子,馄饨的习俗啊

2025-05-02 23:47:1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民俗探源: 今天是冬至, 为什么要吃饺子?
每天学点儿国学 12-22

冬至,是一个我们中国非常有特色的一个传统节日,在冬至这一天,北方的人就会选择吃饺子。俗语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冬至的时候,北方人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现在生活节奏加快了,一些上班族没时间包饺子,有的买速冻水饺回家煮,有的干脆就去饺子馆吃一顿。

有一年小编住院,医护工作者们都离不开岗位,护士长便叫外卖,请大家吃冬至的饺子,可见冬至吃饺子这习俗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那么,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从何而来?又是因谁而设的呢?

据说这种习俗,是由“医圣”张仲景冬至为百姓舍药祛寒治病而流传下来的。

张仲景,是东汉南阳稂东人,感于黎民百姓为疾病所困,立志“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著有《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

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公务之余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很受百姓爱戴。在他退休告老还乡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天气十分寒冷。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们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

为帮助乡亲们祛寒治病,经过一番研究,他研制了一个可以的食疗方子,叫“祛寒娇耳汤”。

于是,他叫弟子们在南阳东关的一个空地搭了个棚子,支上大锅,为乡亲们舍药治病,开张的那天正是冬至,舍的药就是“祛寒娇耳汤”。

祛寒娇耳汤,当初的做法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药物放在锅里煮,煮熟了以后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样子,再下锅,用原汤再将包好馅料的面皮煮熟。

面皮包好后,样子象耳朵,又因为功效是是为了防止耳朵冻烂,所以张仲景给它取名叫“娇耳”。

张仲景让徒弟给乡亲们每人一碗汤,2个“娇耳”,人们吃了“娇耳”,喝了汤,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再也没人把耳朵冻伤了。

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人们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

同时,也是在提醒人们,特别是心血管病患者们,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时候要开始了,要做好各种御寒防病措施,特别是安全过冬,迎接新年春节的到来。

当然,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各地风俗肯定会有所不同。例如,同是北方人,山东省滕州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南方一些地方,冬至这天,也有流行吃汤圆、麻糍等习俗。